以魏惠王之心胸,杀商鞅的心都有,那会收留商鞅,商鞅如此精明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若是去齐、楚我倒是相信,如果商鞅这点都想不明白,那商鞅也就那水平了。就算魏国有心收留商鞅,也会迫于秦国的压力交出商鞅,去魏死路一条,商鞅会看不出来,战国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国家策略的较量。
1、战国前期为何魏国能吊打秦国?
谢谢邀请。战国前期,魏国为何能吊打秦国?关于这类问题常见的结论都普遍都归结于国家实力(包括政治军事和经济层面等等),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当然是、但这只是说了第二层面!战国年代天下征伐不断,列国莫不企图称强图霸,对于攸关生死的军事实力的强弱可谓世人皆知,诸侯将相自然认识更为深刻,为达到军事强盛,就必须对国家资源,诸如土地、农牧、冶金、商业税收等等做出有序的规划性管理,进而实现军备强大,这是常人的正常逻辑。
但正是这个正常逻辑,让国家最终走向衰败!战国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国家策略的较量!在国家策略统筹下,整合国内各领域资源来为最终策略服务,从这个层面来说,首先是头脑的竞争、其次才是头脑管理下的结果——国家实力的竞争。战国那般严峻的现实,若以常人的正常逻辑来应对生死竞争,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家实力固然是比拼的重点,但并不是唯一重点,
作为常人,对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战国诸侯亦不例外,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不可避免的陷入在了这个局限中。六国最终败于秦、包括前期秦国屡败于魏,都是无一例外的忽略、或败在了“国家策略”之——“战略思想”这类软实力!从战略思想——到战略措施,这个类似量子纠缠的关系中,如魔咒般困住了六国庙堂,
倒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或不重视对战略思想的认识,只是这个认识严重不足!尽管他们“也曾”一度积极招揽人才、甚至寻求改革,但结果呢?都未形成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那样,成为体系性传承制度,均可谓昙花一现!在这些昙花中,最先盛开的当属魏国。正是魏文侯认识到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措施,比如重用法圣李悝主持变法,废除世卿世袭、废除井田鼓励农耕、奖励军功和耕织,尽地力和平籴法,这些科学合理的措施极其有效的整合和提升了国家资源的管控性和服务的效率!再比如联合韩赵等等外交上措施,让身处四战之地的三晋俨然成了晋的另一种存在,死死挡住了秦国东出的步伐,
如此,保障了从思想到措施的正确延续,其结果,便是魏国一度称霸诸侯!究其本质,是战略思想的胜利。只可惜,魏文侯毕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并未将带来胜利的成功措施和经验形成制度或传统延续下去,魏国也终因此难逃“一现”的宿命,再如当初的齐桓公、楚庄王等,莫不如此。而秦国当时屡败于魏,归根结底,也首先是“国家策略蒂结的成果”间的比拼,其结果便与后来六国一样,“未战而先败”!而秦孝公正是打破了常人固有的思维惯性,以“非常之事必非常之法”——重用商鞅变法,用对于当时的秦国极具颠覆性的“战略决定(措施)”来彻底改革、也才彻底扭转了秦国命运,
而商鞅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是在李悝变法思想和成果上的进一步细化,但商鞅的高明之处,是将战略思想转化成了秦国律法、用更加严格和细致的律法来维护变法。长久如此之后就在秦国就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氛围和传统,成长于这种文化传统土壤上的国家实力,自然蓬勃、强大,也正是秦国连贯、延续的采用同一正确战略思想、经过六代君王的力量叠加,最终统一了天下。
2、战国前期,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其他诸侯不效仿?
这六国属于诸候国,国情与秦国不同,重大的政治改革,牵设贵族特权阶层利益,不是每个小国都承受得起的,他是对旧制度的革新,必然有巨大的障碍和阻力,存在着多种困难。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图治改革,下令广招贤才,卫国人商秧自荐来秦,尽管反对人多,君主秦孝公大力支持,商秧的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建立郡县制,统一衡度量,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宗族势力的重大改革,使秦经济和实力上升,国家富強,得到秦孝公重用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