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发达,海上贸易蓬勃发展,让日进斗金、腰包鼓鼓的大宋王朝,得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大宋王朝他从开始到灭亡,都没有能统一天下的能力,也没有能统一天下的王者出现,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战略屏障,这说明大宋王朝从开国时就缺少了一种力量的强大,后期继承皇帝者气魄和能力各方面的综合,基本没有超过前两代皇帝的。
1、如果大宋王朝不是重文轻武,能够一统天下吗?
也不能简单说大宋王朝不能统一天下就是重文轻武的结果。郭威建立后周,想统一天下;周世宗柴荣也想统一天下,死在平定天下的前进道路上;柴荣病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大宋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平定四方,基本平定并没完全统一天下时,就玩了一个杯酒释兵权,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帝位,在最后统一天下阶段还没完成就病故了,
继任者宋太宗赵匡义,也在想开疆拓土,统一天下方面是强势的,有野心的,并付诸行动的。赵匡义平定四方藩镇割据势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但是,两次进攻大辽打了个平分秋色,实力不足只能开始采取守势,赵匡义开始采取崇文驭将政策,这主要是他们夺取皇帝之位就不正,就是自身为武将强行夺权,所以也怕自己有此报应。此政策在还没统一天下的国度就开展,他就再也没有能夺取天下的雄霸之力,
结果,他们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也有军事行动,最终都受到强敌阻碍,却没实力平定四方,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大宋王朝从开国时就缺少了一种力量的强大,后期继承皇帝者气魄和能力各方面的综合,基本没有超过前两代皇帝的,所以,大宋王朝他从开始到灭亡,都没有能统一天下的能力,也没有能统一天下的王者出现。如果有这样的人,国策随时都可以变了的,所以不是国策限制,还是没能干皇帝人才的限制,也就建立不出强大的统一天下的实力,
2、大宋王朝经济世界第一,但为什么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个王朝?
宋朝这个朝代是富国而不强兵,这跟他的统治者得到的政权方式有关,赵匡胤,是因部将黄袍加其身而登上九五之尊。所以才有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从而削弱了整个宋朝的武将权力。在整个宋朝可以看得出来重文轻武,由于害怕武将佣兵自重,宋朝的将领通常是经常轮换,造成一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像这样的军队是没有凝聚力,更不要说战斗力,
一只没有魂的军队,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这也就是为什么富可敌国而要委曲求全,苟且偷生,以史为鉴,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建设同等重要,没有强大的国防,只有富得流油的经济,那也迟早是别人口中的肥肉,枉为他人做嫁衣,反之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一味的追求国防高端建设,穷兵黩武,也会让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终只是梦想而已。
3、繁荣的大宋王朝是如何让我们痛心的?
北宋的军事羸弱和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策略相矛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外交策略上的畸变,“燕云十六州”大致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区,最北是长城。在古代,这一地区是抵抗游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来“燕云十六州”是属于中原王朝的,但在后晋时期,君主石敬瑭因为要谋求辽朝的支持,就把“燕云十六州”让出去了。
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就此失去了战略屏障,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唯一能凭借的战略防御地带就是黄河,敌军一旦渡过黄河,汴梁城就岌岌可危。因此,北宋从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云”定为基本国策,赵匡胤甚至专门设置了“封桩库”,也就是“燕云收复基金”。等钱攒够了,就想从辽朝手里赎回“燕云十六州”,如果辽朝不愿意交换,就用这笔钱充当战备军饷,通过武力收复“燕云”。
从此以后,“燕云十六州”就牵动了北宋整个时期的外交策略,因为“燕云”在辽朝的控制之下,所以宋、辽之间就形成了天然的对立关系。而双方之间的战争,最先是由宋朝挑起的,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在战略上采取的是先南后北的政策,即先统一南方的“十国”,然后再收复北方的“燕云”,统一南方的过程很顺利,赵匡胤用了十几年时间,就把南方的政权全部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