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应该是一个游戏问题,《中国式家长》其实是一款由墨鱼玩游戏开发的模拟养成游戏,游戏模拟从出生到高考的整段过程,探讨中国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班上共62名学生,背后的家长基本折射出了“中国式家长”的所有特征,《中国式家长》可能大多数人都没玩过,目前正式版的游戏也还没有上线,阿懵是通过台长(游戏电台)的推荐在steam上找到的一个demo下载来玩的,目前这个demo只能玩到孩子考试(具体几岁我忘了)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个游戏很有意思。
1、《中国式家长》这款游戏怎么样?
《中国式家长》可能大多数人都没玩过,目前正式版的游戏也还没有上线,阿懵是通过台长(游戏电台)的推荐在steam上找到的一个demo下载来玩的,目前这个demo只能玩到孩子考试(具体几岁我忘了)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个游戏很有意思。玩了《中国式家长》让我想养个孩子因为比较喜欢玩养成类的游戏,恋与制作人、梦100、奇迹暖暖这种类型的游戏我都很喜欢,所以台长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也是个养成游戏,所以报着试试看的态度下载来玩,
初入游戏的时候,游戏序幕拉开的那一霎那,迎来你的小宝宝的诞生,缓缓打开的世界让我一下子进入了游戏世界。对于小宝宝的培养从点击脑洞、添加孩子的课程开始,从最开始的学习拍手、爬行到后面的四则运算、天文地理这个一点点看着孩子进步积累的过程非常美妙,宝宝培养的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点暴漫的风格还挺讨喜的,后面小宝宝参加各种比赛,考试一个优异的成绩也是让我非常开心,自己的努力在收获的时候非常舒服。
2、大家怎么看待中国式家长?
谢谢邀请!班上共62名学生,背后的家长基本折射出了“中国式家长”的所有特征,一、盲目跟风型。哦哟,听说你们班好几个同学在学钢琴,咱们也学;娜娜、菲菲都在小记者班报了名,你还不报?那么多人在上奥数班,你不去将来能考上?典型的盲目跟风,根本不考虑自己孩子是否适合,二、放任不管型。下班后,只顾着自己玩手机,耍游戏,打麻将,孩子到底在干嘛根本不理会,自己玩够了偶尔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
”结果第二天老师通知家长说孩子没完成作业,家长还不耐烦地说,“我问了,他完成了呀。”仿佛老师故意找茬儿似的,三、转嫁意愿型。部分家长当年没有达到自我奋斗目标,于是把这一奋斗目标转嫁给了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重金,不顾孩子的梦想,四、念经唠叨型。听觉也会疲劳的,同样的话语反复传入耳朵,会降低听神经对此的敏感度,很多家长就不懂,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像念经一样,结果就是孩子直接当成了“耳边风”,
五、简单粗暴型。孩子一出现问题,不分析前因后果,直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一顿打,因为我是“老子”你就必须听,六、溺爱过度型。主要体现在隔代家长身上,他们不懂得爱的度与边界,事事包办,再大的错误,他们总以他还是个孩子嘛来包容,孰不知长此以往,孩子就在一次次包容中放纵成了是非不分的巨婴,七、交流匮乏型。现在工作生活压力大,许多家长下班后身心俱乏,跟孩子的有效交流匮乏,孩子的心思想法完全不知,以致于做了出格的事家长还不明究竟,
八、相互攀比型。“你看别个颖儿,两科都是100分,你在干啥!”“你看恬恬,又得了一张奖状,哎~~”这样攀比的话经常出自家长之口,可惜我们的孩子不会反问,“你看颖儿的爸,现在已经是局长了”;“你看恬恬的妈,下班再没打麻将玩手机而是陪伴着他,”九、见不得闲型。经常有孩子给我反应,老师,我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本想好好玩儿一会儿,结果我妈又给我布置一堆,
3、在《中国式家长》这个游戏中,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学霸?
这本应该是一个游戏问题,《中国式家长》其实是一款由墨鱼玩游戏开发的模拟养成游戏,游戏模拟从出生到高考的整段过程,探讨中国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但抛开游戏本体,我真的很想谈谈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学霸这个问题,首先对我自己简单的介绍一下,我是一名目前在清华攻读机械博士的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