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阴阳是质与表的关系,宇宙是阴阳的质,阴阳是宇宙的表。为了描述道老子引用了阴阳的概念,此也造成了阴阳与道之间的费解,让人认为阴阳是生于道的,其实并没有道生阴阳的事,它们不过是同一事的两种描述方式,肃肃、赫赫,分别代表阴、阳两性被各自对立面吸引的极致状态。
1、宇宙是否有阴阳两面?
宇宙与阴阳是质与表的关系,宇宙是阴阳的质,阴阳是宇宙的表。宇宙是什么呢?宇是指时间,宙是指空间,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即是时空。时间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过程即宇宙是运动的,空间是宇宙运行的载体即宇宙是万物,万物的运行即是宇宙,一物的运行即是宇宙里所谓的生命。因此,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只是个时间的片段,即生死的过程,
宇宙是万物运动的过程,这决定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运行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如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试问咸水的起点在哪里,海水经自然的蒸发会变成淡水,海水不咸了难道他就灭亡吗?显然不是,它变成了淡水并没有消亡。所以,物质间的化生或化灭才是真实,不可能无形的消失,故宇宙是物质永远的运动,生命作为一个片段总在化灭与化生之间转换,
此就是道家学说中的有和无的问题。宇宙是万物运动的过程,这里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物质(万物),一个是运动,无物质就不会有运动,无运动就不会有物质,物质与运动是一个整体。因此,若套用阴阳的概念,运动即是阳,物质即是阴,但阴阳不能说成宇宙的两面,不能说成宇宙有物质的一面,有运动的一面。因为,分开来描述就成了两个绝对独立的事物,
宇宙是运动和物质同时发生的,运动中有物质,物质中有运动,两者是个整体。如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死,不过是生命的运动和形体之间的关系,生命的运动是阳,人的形体(物质)是阴,在中年之前身体处于旺盛期,即运动不断的强健形体,中年以后身体处于衰减期,即运动不断的消耗形体。如若阴阳是两个面,那人可以让运动(阳)的那个面降低运动,保持形体(阴)的不变,
事实是做不到的,因为生命的运动是自然的,是不可改变的。人不能改变这样的运动,万物都不能,因为这种运动是一种自然规律,这种规律就是老子说的道,为了描述道老子引用了阴阳的概念,此也造成了阴阳与道之间的费解。让人认为阴阳是生于道的,其实并没有道生阴阳的事,它们不过是同一事的两种描述方式,如海水是咸的,不能分开说海水是盐或者说海水是H₂O。
2、阴阳二极妙无穷,承古今用?
“阴阳二极妙无穷”这句话没错,但是自古至今未见有统一的认识,更谈不上“承古今用”,究其原因,就是过去局限于令人费解的传统方法阐发义理,缺少理论化的哲学表述。为了“承古今用”,必须赋予新的内涵,以下就这一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释,《庄子·田子方》记载老聃对孔子说的一段话:“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意即阴极‘肃肃’,阳极‘赫赫’。阴极‘肃肃’出于天(吸引),阳极‘赫赫’发于地(吸引),两者交感相通融合而万物生阴阳的消亡、生息、盈满、虚空,一暗一明,日变月化,日日都有所作为,却不能见到其功,生有所萌发的阶段,死也有衰亡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而不知其穷尽这按照老子自然观来阐释,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辩证发展规律,是阴阳这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引起的。
肃肃、赫赫,分别代表阴、阳两性被各自对立面吸引的极致状态,《庄子·天运》记载孔子五十一岁还没得“道”,于是往南到沛地求教老子。老子说:“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意即雌雄的白鶂水鸟相互对看,眼珠转动也不转动便交感而成孕;有一种虫,雄的在上风鸣叫,雌的在下风应和便交感而成孕;有一种叫类的兽自身兼有雌雄两性,也能交感而成孕。